融汇 融通 融洽

CONVOCATION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CONFLUENCE TRANSFERENCE CONGRUENCE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报道

外院西语系举办讲座:《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疫情与爱情

12月2日,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邀请南京大学张伟劼副教授开设了一场主题为“《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疫情与爱情”的线上讲座。张伟劼老师现任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系主任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学会理事。著有《帝国的遗产》、西语文学评论集《吉他琴的呜咽》等,译著包括《西班牙不是个神话》、《我相信》、《燃烧的原野》、《墨西哥的五个太阳》、《假证件》、《大众的反叛》、《镜子:照出你看不见的世界史》、《颠倒看世界》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陈浩老师主持,参加讲座的人员有西语系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

讲座伊始,张伟劼老师以小说末尾出现的轮船作为引入,这艘船上升起的代表疫情的黄旗,使得船中的主人公二人独自享受他们的爱情。接着,张老师对书名(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中“cólera(霍乱)”一词的词义、词源进行深入细致的阐释。接下来,张老师谈到文学中的“疫病书写”。他说,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总是从迷信到科学,从无知到有知,从非理性到理性。人们通过计算和理性掌握一切,这便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去魅”的过程。在如今的抗疫时期也是一样,我们正是用医学等科学知识,理性思考,做到了精准防控、科学防控。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对于当地人们对疫病的非理性、愚昧的认识进行了批判。此外,小说对乌尔比诺医生抗疫成功的描写也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乌尔比诺医生的抗疫英雄形象成为了弗洛伦蒂诺追爱的阻碍,同时也成全了他伟大的爱情英雄形象。

接下来,张老师引述José Miguel Oviedo和陈众议老师对这部作品在爱情书写方面的评论,展开对其中爱情书写部分的讲解。他将书中的爱情凝炼为几个方面:爱是想像;爱是煎熬;爱是等待;爱是沉默;爱是恐惧;爱是忠诚。随后,他结合书中的文本与其他名家伟人对爱情的看法,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对爱情与婚姻的矛盾关系进行讲解,语言幽默而不失深度。张老师还为大家详细剖析了小说的末尾部分:主人公所乘的船从巴兰基亚出发,驶向黄金港。由此谈到《迷宫中的将军》中老年的玻利瓦尔也是沿着马格达莱纳河一路向北,走向大海。西语文化中,大海象征着死亡,从内陆走向大海的旅行就是人生从生到死的隐喻。然而,《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主人公走的是和玻利瓦尔完全相反的道路,是从大海走向内陆,意味着他们从死亡走向新生,开启全新的生活。张老师进一步指出,生活就是不断尝试,小说改编的电影末尾还有这样一句话:“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Es la vida más que la muerte la que no tiene límites.)”马尔克斯在这里告诉我们,生命意味着无限的可能。

此外,张老师将《霍乱时期的爱情》与《百年孤独》进行比较。相比于《百年孤独》最终一切归零的结局,《霍乱时期的爱情》当中马尔克斯更加乐观一些,原因或许在于作者名声、经济情况的改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认为《霍乱时期的爱情》面向的是一个更广泛的群体,喜剧或喜剧式的收尾更能博得读者的青睐。

随后,《霍乱时期的爱情》译者、西语系主任杨玲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这本书的见解。杨老师谈到对于书中爱情主题的看法:这部作品想解读的是爱情的全貌,是与众不同的“爱情百科全书”。从某些角度讲,爱情是非现实甚至是反现实的,是变幻莫测、求之不得。爱情美好却易碎,但也意味着无条件的忠诚,意味着持久,意味着能击溃时间。爱,不可琢磨,也绝对真实。

      讲座尾声,同学和老师们积极向张老师提问、分享自己的想法。张老师对于大家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与大家就爱情、文学和生活进行了交流探讨。张老师语言风格诙谐幽默,旁征博引,使大家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受益匪浅。



Baidu
map

Baidu
map